Posted on

【新書推介】〈《改變人生的正向心理學》:拖延行為源於恐懼,你被杏仁核綁架了!〉@The News Lens

生活習慣對於一個人能否成就卓越是最基本卻又無比重要。針對改掉各種行為上或是思想上的壞習慣這個議題,其中常聽到這樣的回應︰「我那些壞習慣已經跟了我十多二十年,根深柢固,豈有那麼容易說改就改?我改不了的。」或是這樣回道:「又要做運動又要看書,生活已經夠忙夠累的了,我哪有時間去讀書、去跑步呢?」

第一種回應其實就是一種定型心態的表現,定型心態者認為自己難以改變,所以不會去思考改變的可能性,也不會嘗試找出新的方法幫助自己改掉壞習慣。而第二種回應就在於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的問題。其實大家沒有想像的那樣忙,或許只是時間運用上太沒效率。今天每人手持一部智能電話,大家可以算一算每天花在滑手機看網絡影片的時間有多少?使用智能電話的時間嚴重擠壓了許多我們本來可以用來閱讀及做運動的時間。要知道的是,每一位大人物都有每天做運動和閱讀的恆常習慣,我相信你的生活應該沒有他們的忙碌吧,但為什麼Bill Gates等人每年都能透過大量閱讀令自己的知識及思想庫不斷更新,而大部分人的思維卻自從大學畢業後就不斷僵化呢?這問題就在我們如何分配有限的時間。

若然想取得卓越,我們首先要衡量自己可控及不可自控的因素,其中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素有三個:心態(mindset)、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及習慣形成(habituation)。以下會以最影響一個人成就卓越的壞習慣——拖延(procrastination)作為例子,解釋這種壞習慣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

……

全文閱讀

Posted on

【新書推介】〈【神醫傳說】關公刮骨療毒原來有科學根據 經典情節唔關華陀事?〉@《HK01》

編按:《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當中情節如〈關羽刮骨療毒〉更是家傳戶曉。雖然情節顯示到關羽的勇武,不過亦有人質疑其真實性,亦有指華佗在那個年代根本沒可能為關羽完成手術……

全文閱讀

Posted on

【新書推介】〈【物理治療師育成記】港治療師每天平均處理30個症 嚇呆瑞典行家〉@《HK01》

編按:香港醫療體系負擔沉重,醫護人員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病患,往往只能「流水式」快速處理個案;反觀出名福利好的北歐三國(挪威、丹麥及瑞典),醫療方面當然水準不俗,醫護對病患的情況與香港大有分別。香港物理治療師迪迪曾遇上一名瑞典行家,雙方一次對話,令他們都要大叫「我的天」!

……

全文閱讀

Posted on

【作家訪問-盧綽蘅】〈運動心理學 變得更強〉@《星島日報》

近年學界運動比賽關注度愈來愈高,電視和社交媒體都多了直播和報道,在新伊館舉行全港學界精英籃球賽的墟冚場面、學界D1田徑賽的20層樓巨型廣告,統統足見盛況。十多歲就要面對巨大的勝負壓力,未必人人應付自如,改善表現亦非「練多啲」就成,背後可能有千絲萬縷的原因。香港第一位獲得美國應用運動心理學會認證的運動心理學顧問盧綽蘅(Karen),接觸個案以青少年為主,最近把心得寫成《運動心理學》,提倡以運動心理學,建立青少年的自信心,發揮所長。

……

全文閱讀

Posted on

【作家訪問-李衍蒨】〈法醫人類學家李衍蒨鍾情骨頭〉@《信報》

日本動畫作品《櫻子小姐的腳下埋着屍體》,講述出身名門望族的漂亮女主角九條櫻子熱愛研究及收藏骨頭,嗜好特殊,加上出色的頭腦和觀察力,她能用骨頭做證據為死者討回公道。 香港有一個現實版的櫻子,她就是年僅29歲的李衍蒨(Winsome)。天生一張俏臉的李衍蒨,卻鍾情於骨頭和屍蟲,近幾年以法醫人類學家及顧問…

全文閱讀

Posted on

【作家訪問-李衍蒨】〈墳場亂葬崗執骨 29歲美女法醫人類學家:嗰陣味永遠唔會忘記〉@《壹週刊》

李衍蒨塗上紅色指甲油的手打開化妝袋,把園藝手套、鏟、畫掃等「架生」拿出來,又拿起一塊前臂長的白骨介紹,「呢塊係動物骨頭嚟,唔係人骨,係喺我做嘢嘅地方執返嚟。」

29歲的李衍蒨是一個法醫人類學家,她曾於美國邁阿密殮房實習,亦於東帝汶法證科擔任法醫人類學家及顧問,先後到過波蘭、塞浦路斯等地工作。她形容自己的工作為「屍骨代言人」:「法醫人類學家主要係以骨頭嘅知識去為逝者鑑定身份同生前資料,去幫在世嘅人同骨頭做一個橋樑去溝通,了解究竟佢之前經歷過咩事。」接觸最冰冷的骨頭及屍體,原因是因為她想帶給人溫暖:「我哋希望為佢哋搵番死者嘅尊嚴,因為我哋相信每一個人嚟到世界上,有尊嚴咁嚟,亦都應該有尊嚴咁走。」失散了親人的家屬,亦可藉由一個答案,正式開始他們療傷的過程。

「第一次接觸(屍體)係驚自己接受唔到屍體腐化嘅氣味,但係都好慶幸原來嗰種氣味最後自己係忍受到嘅。嗰陣味係一種聞過之後永遠都唔會忘記嘅氣味,係一種好獨特嘅氣味,如果要我形容,我會形容係喺街市檔拎條鹹魚嚟聞嘅酸臭味。」腐屍、屍蟲這些聽起來毛骨悚然的東西,是李衍蒨經常接觸的工作日常。以為她天生大膽,她卻說:「唔係㗎,我好怕睇鬼片,好怕睇恐怖片,但係我自己嘅諗法就係,當我做緊呢個專業嘅時候,我覺得自己出發點係好嘅,心態係想幫人嘅,反而唔會去諗太多,究竟係咪好恐怖好核突,而係想好專注地做好呢件事。」

人死後,身體慢慢腐化,最後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與死亡為伴的李衍蒨亦悟到「塵歸塵,土歸土」的道理:「每一次處理個案,都令我更深體會到,人生唔好太執着在世嘅嘢。死咗落到泥土嘅時候其實都係一樣,無論有幾多嘢都係帶唔走。」

撰文:鄭靖而

攝影:胡智堅

原文網址

Posted on

【作家訪問-李衍蒨】Uncovering the secrets of the dead by reading their bones is a skill Winsome Lee has in her blood@SCMP

At a casual family dinner, Winsome Lee Hin-shin found herself fixated on a stack of leftover chicken bones – it was a habit from work the forensic archaeologist had picked up.

She was thinking of a cadaver on a cold metal table at the laboratory where she worked. The chicken bones on her plate reminded Lee of the stiff corpse and the skeleton beneath its decaying flesh.

Still engrossed with her mind’s image, she blurted out at the dinner table: “Oh, now I can see why people mistake chicken bones for human bones. It does look an awful lot like the bones of young children.”

全文閱讀